歡迎光臨陜西驪山低速風機動力制造有限公司官網!

全國咨詢熱線:

400-8888-888

東風41速度是幾馬赫_東風41是幾倍超音速?

所屬分類:客戶案例 發(fā)布日期:2024-08-26 瀏覽次數:7

  洲際導彈是指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導彈。由于各國所處地理位置和作戰(zhàn)對象不同東風41速度是幾馬赫,對洲際導彈的射程規(guī)定也不一致。按飛行彈道分為洲際彈道導彈和洲際巡航導彈;按發(fā)射點與國際位置分為地地洲際導彈和潛地洲際導彈東風41速度是幾馬赫,是戰(zhàn)略核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美俄三國作為世界最重要的三國核大國,洲際導彈是三國重點發(fā)展的武器,是保證相互摧毀的重要運載工具之一,下面東風41速度是幾馬赫我們就來對比一下中美俄三國洲際導彈誰最強東風41速度是幾馬赫!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中美俄三國各自的洲際導彈家族。從基本數量方面對比一下。

  中國洲際彈道導彈家族資料簡介

  中國洲際彈道導彈家族一共包括四款洲際彈道導彈,分別是: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巨浪-2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東風-41彈道導彈,是目前中國軍方對外公布的戰(zhàn)略核導彈系統中的最先進系統之一。采用三級固體運載火箭作為動力,最大射程可達約14,000公里,其載車能在公路進行機動,同時具有一定的越野性能。另一方面,該型導彈采用了電腦控制的慣性制導系統,這使得導彈的命中精度得到大幅提高。東風-41采用多彈頭獨立重返大氣層載具(MIRV)技術,從而實現了運載火箭及分彈頭自適應變軌。該技術并非是簡單地在一枚導彈上裝載多枚分彈頭,而是讓每個分彈頭都有獨立的飛行彈道,可調整軌跡攻擊不同目標。這樣每枚反導攔截導彈最多只能摧毀一個分彈頭。讓反導系統的效能大為降低,東風-41可攜帶6~10枚分導式核彈頭,這將嚴重動搖各國反導系統的可靠性。2016年4月19日,中國進行可分導的新型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試驗。

  技術特點

  發(fā)射方式

  東風-41洲際導彈采用公路機動平臺,加固地井發(fā)射兩種方式部署,其中公路機動平臺為陜西特種汽車制造廠生產的sx-4320重型牽引車,集儲存-運輸-發(fā)射一體化三用拖車,導彈置于拖車的彈艙內,在運輸狀態(tài)下呈封閉狀態(tài),拖車裝有兩扇對折艙門,發(fā)射前艙門開啟,導彈通過液壓裝置起豎發(fā)射。由于東風41彈體重量巨大,已經達到了公路機動平臺所能承受的極限,所以放棄了較復雜的冷發(fā)射而采用熱發(fā)射,與冷發(fā)射相比,熱發(fā)射對導彈本身的固體火箭發(fā)動機的質量要求較高,但是節(jié)省了發(fā)射載車上的有限空間。

  突防能力

  東風-41洲際導彈暫時沒有公開自己的突防作戰(zhàn)能力,由于我國導彈再次點火和變軌機動能力一直處于神秘之中,所以尚不清楚東風-41到底采沒采用變軌機動。但是估計東風-41導彈的火箭發(fā)動機末端會采用可變的燃氣舵,該燃氣舵可以使得彈道導彈進行機動變軌,改變之前導彈基本上沿著不變的飛行彈道軌道,從而有效突破敵防御系統的攔截。東風-41配備“突防裝置”,分彈頭在飛行末段可攻擊不同目標,能大幅降低反導系統的效能。

  載彈能力

  東風-41洲際導彈可攜帶分導核彈頭,可視情況攜帶3枚、6枚、10枚。

  性能數據

  制導

  采用三軸液浮慣性陀螺+數字式空間計算機的制導方式,精度是100-200米,采取公路機動平臺、鐵路機動平臺、加固地井發(fā)射三種方式部署。

  彈頭

  戰(zhàn)斗部可以裝載一枚1200千克的300萬噸級當量熱核彈頭;或者裝載6枚200千克30萬噸級當量熱核彈頭;或者裝載10枚20萬噸分導式熱核彈頭。

  外形

  東風-41彈長16.5米,彈徑2.78米,整體重量達到63.5噸,采用三級固體燃料推進。

  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東風-31彈道導彈(代號:DF-31,北約代號:CSS-10)是中國的一種三段固體推進劑洲際彈道導彈,也是中國首種遠程固體彈道導彈。作為中國第二代戰(zhàn)略武器,應用了許多新技術。與其前輩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相比,東風-31在體積、打擊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顯突破。東風-31射程為11500公里,可攜帶一枚700公斤彈頭(相當于1百萬噸TNT炸藥當量的核彈頭),或者多枚更小的彈頭。改進后的東風-31A,載荷1050-1750公斤,可攜帶至少三枚彈頭或誘導彈頭以及重返大氣層載具、其射程為11270公里。2009年10月1日,國慶60周年東風-31甲核導彈方隊通過長安街。2015年9月3日,慶祝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上再度亮相。

  技術特點

  核彈頭

  早期西方數據中,東風31的載荷為700千克,當時與之匹配的彈體重量是20噸,僅僅是實際情況的一半。以東風31甲的技術水準,在重量接近SS-27白楊M(47.2噸)的情況下,不可能僅具備其60%的載荷。因此在較晚的數據中,一般給出來的都是1000-1750千克載荷。

  實際上,核彈頭的性能將反映在對載荷的需求中,因而在沒有載荷的直觀數據情況下,可以從我國核武器小型化水平入手分析東風31的載荷。

  與第二代戰(zhàn)略導彈配套的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工作同樣始于上世紀70年代中期。中央軍委提出我國第二代核武器的發(fā)展方向是小型、機動、突防、安全、可靠。

  洲際導彈所配備的熱核彈頭的小型化,關鍵是初級的小型化,需要采用助爆原理(初級已不是純裂變彈)?!爸钡母拍钍侵冈诹炎冄b置的中央加入少量的聚變材料,用低裂變威力引發(fā)聚變反應,使聚變反應放出高能中子再引起裂變,以此來提高初級的裂變材料利用效率。助爆初級包括“氣體助爆”和“固體助爆”兩種形式。前者是指聚變材料在武器中以氘氚氣體的形式存在,我國應用于東風5核彈頭;后者是指聚變材料在武器中以氘氚化鋰-6的形式存在,即應用于第二代核武器。

  然后是次級小型化解決比威力與重量尺寸的權衡問題。

  我國在80年代獲得一系列突破,初級小型化原理已經突破,次級小型化的技術途徑也已明確。為了滿足實用的需求,適應小型化彈頭的尖錐外形,把初級塞進鼻錐內,之后又研制了非球形構形的氣體助爆初級,最終于1992年9月25日的核試驗中取得成功。據美國人通過間諜手段獲得的材料表明,該核裝置的設計水平極高,僅比美國最先進的W88核彈頭稍大。此次核試驗中還采用了雙軸針孔照相技術,標志著我國的核試驗測試診斷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核戰(zhàn)斗部方面水平我國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而我國在重入載具(ReentryVehicle,RV)方面水平相對落后一些。參照美國核彈頭數據:較為先進的W87核戰(zhàn)斗部的重量為150KG,加上重入載具MK21之后的重量約為360KG,標準當量是30萬噸TNT,可以提高到W88的47.5萬噸TNT水平。根據Johnstons網站的核試驗數據庫,在1992年進行的核實驗所顯示的當量最有可能與東風31系列的彈頭吻合。但該數據庫同時給出了65萬噸TNT的估計值和100萬噸TNT的最大值。假設我國核戰(zhàn)斗部的水平高于W87而略低于W88和W87改:如果是65萬噸TNT當量,則核戰(zhàn)斗部可能在250-300千克左右,加上載具約為700千克左右;如果是100萬噸TNT當量,則核戰(zhàn)斗部可能在400-500千克左右,加上載具約為1000千克左右。盡管前一個700千克與早期推測數值較為接近,但作為突防手段,洲際導彈還需要攜帶誘餌。

  在某次CCTV軍事頻道曝光的東風31甲的操控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有速誘餌”和“再入誘餌”等字樣。這兩者均指重量10千克上下的重誘餌,在再入段模擬彈頭特性,與在中段模擬彈頭特性的輕誘餌明顯不同。能夠確信的一點是:東風31需要另外的載荷來承擔誘餌的重量。如果東風31需要攜帶10-15個重誘餌外加數十上百的輕誘餌,這意味著上面兩種情況的載荷總需求將分別達到800-900千克和1.1-1.2噸左右。實際情況很可能是:采用較大載荷時會犧牲一些射程,而保證最大射程時又需要采用較低的載荷模式,因作戰(zhàn)需求而進行側重點的選擇。

  攻擊距離

  距離

  東風31甲的改進不僅局限于復合材料殼體的替換。東風31基本型號采用的是我國第二代固體推進技術,例如玻璃纖維殼體、HTPB推進劑、三維藥型、碳-碳喉襯、柔性全軸擺動噴管等。而第三代技術新高能推進劑,石墨環(huán)氧纖維殼體,可拋式延伸噴管等在東風31甲的研制期間均取得進展,部分可能已經轉為實用成果。

  其中最典型的技術是高能推進劑。一般而言,火箭固體燃料相對于液體燃料的優(yōu)點在于儲存性和結構簡單性方面,缺點則是比沖明顯較低。固體燃料中,比沖大于2450?!っ?千克(即250秒)為高能,2255?!っ?千克(即230秒)到2450牛·秒/千克為中能,小于2255?!っ?千克為低能,而液體燃料很多比沖均可達到2800?!っ?千克以上。于是高能固體燃料的開發(fā)已經是新型洲際導彈的關鍵技術。例如美國三叉戟I潛射導彈所使用的交聯改性雙基推進劑(Crosslinking Double BasePropellant,XLDB)理論比沖2646牛·秒/千克(270秒);三叉戟II潛射導彈使用的高能硝酸酯增塑聚醚(NitrateEster Plasticized PolyetherPropellant,NEPE)理論比沖2685?!っ?千克(274秒)。我國對應NEPE的新燃料名稱為N15,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程技術編航天卷II》中對崔國良院士的介紹中提到:“NEPE類推進劑,我們70年代開始摸索,80年代研制走入正軌,90年代初取得突破。93-98年分別完成300mm至1400mm直徑發(fā)動機的演示驗證試驗。實際比沖達到約2500Ns/kg,比DF31用的HTPB提高約100Ns/kg?!倍鴮洗髮W教授鄧劍如的報道中也提到“開發(fā)N15高能推進劑……期間突破性地解決了DF-31型號配方中工藝與力學性能相矛盾的技術難題”。可見,東風31甲很有可能已經采用了類NEPE固體燃料,加上使用芳綸纖維/環(huán)氧樹脂殼體減重等手段,這意味著載荷不變的情況下射程可以進一步增加到12000千米以上,或者保持11000千米左右的射程,增加載荷來提高突防能力。

  精度

  東風31采用慣性制導,而我國在該領域進步明顯。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程技術編航天卷II》記載,三浮陀螺已經于1999年研制成功,尚未肯定是否已經應用,該陀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有助于提高打擊精度。至于國外所稱的星光修正技術尚未見到確鑿證據。國外媒體給出的CEP=300米數據應當與真實水平相差不大,隨著慣導技術的提高和末修技術的改良,東風31有望接近國外先進水平,若能采用先進末制導技術,則打擊精度有望提高一個數量級。實際上我國倘若僅僅執(zhí)行最低核威懾政策,則無需過多考慮對付敵方洲際導彈發(fā)射井等硬目標時才會苛求的打擊精度,反而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顯得更加重要。

  生存能力

  東風31系列體積重量較上一代東風5明顯縮減,13米左右的長度在所有陸基洲際導彈中是最低的,40噸級別的重量則是介于36噸的民兵III和47.2噸的白楊M之間。小型化為東風31實現機動部署提供了先決條件,這對于躲避偵察、提高生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閱兵式上展出的東風31甲仍然采用牽引-發(fā)射車分離的方式。根據西方報道,牽引車的型號是8×8型HY4330半掛牽引車(1999年開始研制,2000年6月完成試制,主要用于牽引DF31A型導彈發(fā)射車。但實際上我國已經成功應用了運輸、安裝、發(fā)射一體的TEL(TransporterErector Launcher)車輛。半掛牽引車的缺陷在于只能局限在公路上使用,而無法實現越野,生存能力有限。TEL的使用則代表獲得了真正的機動生存性能。并且我國的TEL設計參照了美國Midgetman侏儒的一體發(fā)射車,避免了俄羅斯白楊TEL容易翻車的毛病。

  雖然生存能力高,但公路機動仍然有其缺陷:與固定地下井發(fā)射相比,公路機動發(fā)射系統的快速發(fā)射能力(快速起豎、調平、瞄準、測試、發(fā)射、撤離)較為落后,打擊精度低。這也是為何東風31保留了地下井發(fā)射在內的多種發(fā)射方式的原因所在。

  性能數據

  級數:三級

  燃料:固體

  長度:13.00米

  直徑:2.25米

  發(fā)射重量:42 噸

  載荷:1050 -1750千克

  彈頭:單彈頭100萬噸TNT當量,或3-6×MIRV(9-20萬噸TNT當量)

  射程:10000千米/12000千米(東風31一甲)

  精度(CEP):300米

  制導:慣性制導,激光制導,北斗導航

  部署方式:發(fā)射井,公路機動

  服役:2006年/2007年(東風31、A)

  如果對照更早期的西方媒體數據,應該說這些數字更加接近真實情況。例如KANWA(漢和)一度給出“重量20噸”的荒唐說法。然而對照更加可靠的國內相關資料,可以看出仍然存在明顯誤差。2007年7月份,中國展出的東風31彈道導彈模型。外國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東風31信息與實際情況誤差較大。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東風-5彈道導彈是一種儲存在固定的發(fā)射井中的洲際彈道導彈。1971年9月首次試驗,1981年服役。在1983年,該型導彈經過改進,進一步提高了射程(12000千米),換裝了更精確的制導系統,命名為東風-5A。1986年進行了分導彈頭試驗。東風-5是中國威懾美國的主要戰(zhàn)略武器?!皷|風-5”彈道導彈是我國第一種具備洲際射程的彈道導彈,自服役以來一直是我國核打擊力量的中堅。其衍生型“東風-5甲”、“東風-5乙”均面向新時期的作戰(zhàn)要求進行改良,性能有了明顯提升。在可見的將來,創(chuàng)造多個“中國第一”的“東風-5”系列還將繼續(xù)承擔核威懾任務。2015年9月3日,改進型東風-5B彈道導彈公開亮相。

  技術特點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攜帶一枚單一的3百萬噸核彈頭。多目標分導重返大氣層運載裝置(MIRV)能力在注意中,DF-5被發(fā)展如同孿生商業(yè)型CZ-2C商業(yè)火箭一樣,CZ-2C有能力發(fā)射一次集中負載四顆衛(wèi)星。雖然DF-5用于MIRV能力能夠被修改,但是據知沒有這樣做。這很有可能一個政策決定,不去顛覆戰(zhàn)略力量天平。但是由于美國急切部署TMD/NMD,DF-5的MIRV轉換不太可能。在ICBM,必須取決于新一代之上,像是DF-31。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安裝使用4臺單極發(fā)動機用于操縱和在脫離主發(fā)動機后進一步持續(xù)推進190秒,啟動再返回載體在大氣層上瞄準目標距離控制。DF-5進一步發(fā)展是DF-5A,具有超過13,000公里的增大射程和一個改進慣性制導系統。

  性能數據

  推進劑:兩級液體燃料。

  射程:12000公里;DF-5A為13000公里。

  彈長:32.6米;第一級長20.5米,第二級7.5米,彈頭及附件。

  長4.6米。

  彈徑:3.35米。

  彈重:183噸。

  彈頭:1枚重3000公斤的300萬噸級當量熱核彈頭(DF-5);或1枚重3200公斤的400萬噸級當量熱核彈頭(DF-5A);或4-5枚分導式核彈頭(DF-5A)。

  制導:慣性三軸靜壓氣浮陀螺+空間計算機。

  精度(CEP):500米。

  準備時間:30~60分鐘。

  巨浪-2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名稱來源

  2002年12月22日早10時20分,國防重點工程,某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首艇于錦西葫蘆島下水。該艇配備12具潛地戰(zhàn)略導彈發(fā)射筒,有"新東風下海"之稱的國防重點工程,就是即將交付部隊的巨浪二"乙"多彈頭潛地戰(zhàn)略導彈。"乙"彈是巨浪二項目的最后一種型號,由航天一,二院聯合研制,整個項目歷時十年以上,先后于九十年代發(fā)展出巨浪二驗證彈,增程的巨浪二"甲"彈。為了建立二次核打擊能力,改善我國核報復能力的絕對劣勢,國防科委,中央軍委下達了"新東風下海"的指示。JMA:"乙"陸基彈射彈,于2001年在山西發(fā)射三發(fā);JMB:"乙"?;鶑椛鋸棧?002年在大連由2**號常規(guī)導彈潛艇發(fā)射八發(fā);JMA,JMB都是"乙彈"定型前的實驗彈,遙測彈和練彈都沒有發(fā)射。

  研發(fā)背景

  巨浪二潛地戰(zhàn)略導彈是在東風三十一的基礎上衍生的潛射戰(zhàn)略導彈,由航天部一院和二院聯合研制,簡稱東風下海工程。攜帶3-4枚25萬噸分導式熱核彈頭,先后經過兩次比較大的改進。09-4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是巨浪二的載體,從已服役的多方照片上能看出09-4裝備12具發(fā)射筒。

  美國洲際彈道導彈家族資料簡介

  美國洲際彈道導彈家族一共包括六五款洲際彈道導彈,分別是:民兵洲際彈道導彈、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和平衛(wèi)士洲際彈道導彈、三叉戟洲際彈道導彈,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

  民兵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民兵洲際導彈是美國研制的一種洲際彈道導彈,它有多種型號,有全新的固體燃料導彈系列“民兵Ⅰ”A型和B型;其后又推出了“民兵Ⅱ”型和III型。由于各國所處地理位置和作戰(zhàn)對象不同,對洲際導彈的射程規(guī)定也不一致。按飛行彈道分為洲際彈道導彈和洲際巡航導彈;按發(fā)射點與國際位置分為地地洲際導彈和潛地洲際導彈。是戰(zhàn)略核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洲際彈道導彈通常采用多級液體或固體火箭發(fā)動機,采用慣性制導或復合制導,攜帶核裝藥單彈頭或多彈頭(集束式多彈頭或分導式多彈頭)。

  簡介

  民兵洲際導彈美國研制的一種洲際彈道導彈,它有多種型號,有全新的固體燃料導彈系列“民兵Ⅰ”A型和B型;其后又推出了“民兵Ⅱ”型,它是第二代導彈向第三代的過渡型洲際彈道導彈;民兵Ⅲ導彈是第三代洲際彈道導彈,裝備有分導式再入飛行器,它是美國戰(zhàn)略導彈系統中的第三代導彈。

  美國第二代戰(zhàn)略導彈,空軍三級固體燃料單彈頭洲際彈道導彈,波音飛機公司研制。1958年底研制工作開始,1962年“民兵1A”服役;至1965年6月,“民兵1A/1B”兩型導彈共800枚裝備美國空軍??傃兄坪脱b備費用60億美元,導彈單價132萬美元。編成3個戰(zhàn)略導彈聯隊,各轄3個導彈中隊,每中隊5個小隊,每小隊導彈10枚,,每枚置于1座發(fā)射井中。1969年(1A)-1974年(1B)退役,由“民兵2/3”式導彈取代,現用作運載火箭。

  戰(zhàn)術技術性能數據:(1B)

  全長17公尺直徑1.67公尺(最大)

  最大射程10140公里起飛重量31.7噸

  彈頭型號MK11式彈頭重量450公斤

  核彈當量100萬噸命中精度1600公尺

  反應時間1分發(fā)射方式地下井發(fā)射

  LGM-30F“民兵2”式導彈

  現狀:服役中。

  規(guī)格:長17.53米;寬1.84米。

  射程:6750海里(12500公里)。

  發(fā)射重量:33112公斤。

  投擲重量:726公斤。

  發(fā)射方式:三節(jié)推進;固態(tài)與液態(tài)燃料;溫射。

  導引方式:NS-17慣性平衡導引控制系統。

 東風41速度是幾馬赫_東風41是幾倍超音速?

  彈頭:W-56型彈頭一枚;11C型重返大氣層載具;當量120萬噸。

  圓周公算偏差值:0.16海里(370米)。

  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民兵系列(ICBM)是美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它是美國第三代地地戰(zhàn)略核導彈,它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發(fā)展的,其突出特點是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開始采用分導式多彈頭,命中精度也有進一步提高,民兵系列(ICBM)最初是為應對蘇聯威脅而研發(fā),現服役于美國全球打擊司令部。

  技術參數

  發(fā)射方式:三節(jié)推進;固態(tài)與液態(tài)燃料;熱發(fā)射。

  導引系統:改良NS-20慣性平衡導引控制系統

  彈頭:236枚配備通用電氣12型重返大氣層載具、3枚當量17萬噸W-62核彈頭、金屬片及誘餌;300枚配備通用電氣12A型重返大氣層載具、3枚當量33500噸W-78型核彈頭及誘餌。

  圓周公算偏差值:(12型重返大氣層載具)0.12海里(220米);(12A型重返大氣層載具)0.09海里(116米)

  技術發(fā)展

  “民兵”-3型洲際彈道導彈引進一種新的第三節(jié)推進火箭,而且也是第一種配置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它的第三節(jié)推進火箭比起“民兵”-2洲際彈道導彈的要來得寬,而且有具液態(tài)燃料的噴燃口。它的后期推進系統有一具136公斤推力的引擎以作前后的移動,另有6具10公斤推力的引擎作左右的調整,還有4具8公斤推力的引擎在表面噴射以維持旋轉。

  早期的義勇兵三型洲際彈道導彈攜行12A型重返大氣層載具與三顆當量35000噸的核彈頭有著相當先進的圓周公算偏差值。繼續(xù)改良義勇兵三型洲際彈道導彈準確度的計劃開始于1982年并在1987年完成。它除確認了導彈電腦中軟硬體所造成在準確度上的誤差外,按照要求完成在準確度是25%的改進。其它的改良稱為“一釘之距”計劃,改良了“民兵”-2型及3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發(fā)射與控制裝置。

  部署

  1987年12月,50枚和平使者洲際彈道導彈部署于華倫空軍基地,原本是義勇兵三型導彈的掩體中,義勇兵三型導彈存量減少14枚。現今部署如下:馬爾史東空軍基地50枚;米諾特空軍基地150枚;華倫空軍基地186枚;格蘭德??怂箍哲娀?50枚。

  導彈使用

  有300枚配備當量33500噸的W-87型核彈頭與12A型重返大氣層載具擁有足夠的準確度及彈頭當量以對付大多數的強化工事目標。其它的236枚配備12型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導彈會用來攻擊軟性目標資料儲能力,其中并有一個為主要打擊目標。1975年會計年度開始安裝的管制資迅緩衛(wèi)系統使得每枚導彈可在25分鐘內重新設定。另外,發(fā)射后亦可在波音E-4B空中指揮站上完成目標的重新設定。

  和平衛(wèi)士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和平使者洲際彈道導彈是美國最先進的戰(zhàn)略導彈之一,它長21.6米,寬2.33米,射程達11000公里,采用3固態(tài)燃料和1節(jié)可儲存式液態(tài)資料自燃推進系統,投擲重量達3175公斤,采用慣性制導,配備21型復返大氣層載具可搭載10(至多可增至12)枚當量30萬T的W-87型核彈頭。

  簡介

  “和平使者”洲際彈道導彈

  現狀:已退役

  規(guī)格:長21.6米;寬2.33米。

  發(fā)射方式:四節(jié)推進;前三節(jié)為固態(tài)燃料推進火箭,第四節(jié)(后期推進載具)使用可儲式液態(tài)燃料自燃推進系統;冷射導引系統:慣性彈頭:配備21型重返大氣層載具可搭載10(至多可增至12)枚當量30萬噸的W-87型核彈頭。圓概率誤差:0.05海里(94米)。

  發(fā)展

  就像是B-1戰(zhàn)略轟炸機一樣,和平使者導彈系統開銷了龐大的費用并引起許多年來眾多的,卻對西方防御或威脅一點幫助都沒有的爭議。即使需要替代義勇兵洲際彈道導彈的理由是自明的,生產這型導彈也沒有問題,但是爭議點是在于如何部署它。有一派意見是使用飛機,1974年義勇兵曾從C-5運輸機上以降落傘方式投擲下來,在下降中導彈啟動引擎并成功爬升起來。后來,焦點又集中在地面部署,使用公路機動卡車或在地下隧里的鐵路貨車。而后在80年代,國會國防委員會駁回了其部署于義勇兵導彈掩體內的計劃,并要求在82年12月1日之前提出永久的部署方案。其結果就是更多的建議,如深入地下部署計劃:導彈將部署于1000米深的地下,每具導彈均有隧道機來運送發(fā)射的導彈及操作人員;另一個是緊密部署計劃,后者被稱為緊密群,是建立在自相殘殺理論上,利用一枚核彈爆炸所引起的碎屑使得后續(xù)來襲的導彈無法繼續(xù)攻擊的效果。里根政府在1982年5月核準了緊密部署計劃:百枚導彈部署在直徑6公里范圍內,彼此間距500米。然而,在此同時,50枚和平使者導彈部署進懷俄明州華倫空軍基地內,前義勇兵三型導彈掩體中。

  部署

  1987年計劃只部署50枚導彈來取代義勇兵三型導彈,并使用其掩體。到了該年年底已有14枚完成在華倫基地上的部署。根據當時國防部長溫伯格所提出的幾項可行的部署計劃,里根政府計劃再取得另外50枚導彈的授權。

  使用

  和平使者洲際彈道導彈裝載的W-87型核彈頭當量在335000噸,其圓周公算偏差值在0.05海里(100米)可說是現今最精確有效的彈頭。它被認為有足夠的能力摧毀任何強化工事目標,包括特別強化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掩體及首長的防護掩體。應用及作用和平使者洲際彈道導彈裝載的W-87型核彈頭當量在335000T,其圓周公算偏差值僅在100M,可說是現今最精確有效的彈頭。它被認為有足夠的能力摧毀任何強化工事目標,包括特別強化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掩體及重要的防護掩體。就像是B-1戰(zhàn)略轟炸機一樣,和平使者導彈(先前稱為MX導彈)系統開銷了龐大的費用并引起美國許多年的眾多爭議,和平使者洲陸彈道導彈需要替代民兵式洲際彈道導彈的理由是自明的,生產這型導彈也沒有問題,但是爭論點是在于如何部署它。有一派意見是使用飛機。1974年,民兵式導彈曾從C-5運輸機上以降落傘方式投擲下來,在下降中導彈啟勸引擎并成功地爬升起來。而后,焦點又集中在地面部署,使公路機動卡車或在地下隧道里的鐵路貨車。以后者而言,導彈發(fā)射時將垂直穿出地表??ㄌ卣畠A向使用多重保護掩體,但在里根時期卻認為它不怎么管用,并在1981年12月宣稱:“……第一批至少40枚MX導彈將部署于民兵式導彈的掩體中,到1986年12月將有10枚完成戰(zhàn)略……同時,空軍也將開始研究策劃最好的長期方案……這些方案將包括掩體的保護、欺敵部署、部署于地下碉堡內、空中機動部署……國會已經同意在1982年撥款9億美元,也同意迄今為止的25億美元開銷。預計生產226枚導彈及部署40枚到民兵式導彈掩體內的開銷將在18億到19億美元之間。

  而后,美國國會國防委員會駁回了其部署于民兵式導彈掩體人的計劃,并要求在1982年12月1日之前提出永久的部署方案。其結果就是更多的建議,如深入地下部署計劃:導彈將部署于1000M深的地下,每具導彈均有隧道機來運送發(fā)射的導彈及操作人員;另一個是緊密部署計劃。后者被稱為緊密群,是建立在自相殘殺的理論上,利用一枚核彈爆炸所引起的碎悄使得后續(xù)來襲的導彈無法繼續(xù)攻擊的效果。里根在1982年5月核準了緊密部署計劃:百枚導彈部署在直徑6公里范圍內,彼此間距500M。然而,在此同時,50枚和平合使者導彈部署進懷俄明州沃倫空軍基地內,前民兵式三型導彈掩體中。1986年初第1枚導彈完成安裝,同年年底共完成10枚戰(zhàn)備。更先進的指管通系統與更復雜的震波隔絕裝置均被安裝上去。但是,掩體并未進一步被強化,原訂加強強化它們到可承受365Kg/cm2壓力的計劃取消了。1984年底,美國國會同意5枚和平使者導彈部署,但是行政部門持續(xù)要求增為100枚。無論最后部署的數量,美國空軍開始要求額外的123枚測試導彈用來從事15年壽限的延展計劃。計劃中在前3年每年試射8次,而后12年每年試射7枚(共計108枚),以及每年一次的地面測試(共計15枚)。

  雖然美國和平使者洲際彈道導彈已部署多年,但據我們所知中國至今還未有能與之相抗衡的戰(zhàn)略導彈部署。

  三叉戟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三叉戟”潛地洲際彈道導彈是美國第三代?;揠H彈道導彈,有“三叉戟”Ⅰ(D-4)、“三叉戟”Ⅱ(D-5)兩種型號。1969年開始研制,1981年服役。

  美國海軍現役18艘俄亥俄級核潛艇共部署432枚,其中8艘部署192枚“三叉戟”Ⅰ(將換裝Ⅱ型),10艘部署240枚“三叉戟”Ⅱ。

  “三叉戟”導彈為三級固體燃料分導式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采用星光慣性制導。

 ?、裥蛷楅L10.4米,彈徑1.88米,起飛重量29.5噸,攜帶8個子彈頭的分導式多彈頭,每個子彈頭威力為10萬噸TNT當量,射程7400千米,命中精度230-500米。

 ?、蛐蛷楅L13.42米,彈徑2.108米,起飛重量59.1噸,攜帶8個子彈頭的分導式多彈頭,每個子彈頭威力為47.5萬噸TNT當量,射程11100千米,命中精度90米。

  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美國第二代洲際戰(zhàn)略彈道導彈,主要用于攻擊地面目標,如大型硬目標、核武器庫等,1963年裝備美國部隊。它是美國核武器庫中保存最久的一種液體火箭戰(zhàn)略導彈,1987年退役。導彈采用慣性制導,戰(zhàn)斗部質量3500千克,裝有1000萬噸級TNT當量的核彈頭。最大射程11700千米,命中精度900米,彈長33.5米,彈徑3.1米,發(fā)射質量149.7噸。發(fā)射方式為地下垂直發(fā)射。

  應用

  洲際導彈是指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導彈。是戰(zhàn)略核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這種導彈的國家,不必遠涉重洋就能直接對敵國實施戰(zhàn)略性攻擊。由于各國所處地理位置和軍事戰(zhàn)略意圖不同,對洲際導彈的射程規(guī)定不盡一致。例如,有的國家把洲際導彈射程定在5000千米以上,有的國家定在6000千米以上。按飛行彈道可分為洲際彈道導彈和洲際巡航導彈;按發(fā)射點與目標位置可分為地地洲際導彈和潛地洲際導彈。洲際彈道導彈通常為多級的液體推進劑導彈或固體推進劑導彈,采用慣性制導或復合制導,攜帶核裝藥單彈頭或多彈頭。它具有推力大,飛行速度快,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等優(yōu)點。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多數尺寸大、笨重、不便機動,一般配置在導彈發(fā)射井內,采用自力發(fā)射(熱發(fā)射)或外力發(fā)射(冷發(fā)射)。潛地洲際彈道導彈配置在核動力潛艇內,采用水下冷發(fā)射。

  最早的洲際導彈是1957年8月21日前蘇聯首次試射成功的ss-6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射程約8000千米。同年,美國研制成功射程為8000千米的"鯊蛇"地地洲際巡航導彈,性能較差,停止發(fā)展,爾后研制射程達12000千米的"宇宙神"地地洲際彈道導彈,于1959年開始裝備部隊,1965年退役。此后,洲際彈道導彈得到迅速發(fā)展。70年代,出現了潛地洲際彈道導彈。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幾經更新換代,戰(zhàn)術技術性能大大提高,命中精度(圓概率偏差)從數千米精確到百米左右;射程可達萬余千米;采取了抗核加固措施;發(fā)展了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提高了突防和摧毀目標的能力。美國現役洲際彈道導彈有" 民兵 "Ⅲ、"和平衛(wèi)士"等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前蘇聯裝備的洲際彈道導彈近20種,其中有ss-18、ss-19、ss-24、ss-25等地地洲際導彈和ss-n-20、ss-n-23等潛地洲際導彈。中國已擁有自行研制的洲際導彈。

  發(fā)展趨勢

  洲際導彈總的發(fā)展趨勢是:在改進和完善大型導彈的同時,注重發(fā)展小型、機動的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增大潛地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研制新型洲際巡航導彈,采用機動式彈頭,進一步提高導彈命中精度、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俄羅斯洲際彈道導彈家族資料簡介

  俄羅斯洲際彈道導彈家族一共包括六款洲際彈道導彈,分別是: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SS-18洲際彈道導彈、SS-11洲際彈道導彈、R-16洲際彈道導彈、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SS-24洲際彈道導彈。

  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白楊-M彈道導彈是俄羅斯的洲際戰(zhàn)略彈道導彈。該導彈是為取代RT-2PM彈道導彈并在其的基礎上研制的新一代洲際彈道導彈系統,使用固定發(fā)射井發(fā)射的型號為RS-12M1(РВСН代號: 15П165),使用MZKT-79221通用型16輪運輸車移動發(fā)射的型號為RS-12M2(РВСН代號:15П155)。該導彈可攜帶多枚分導彈頭,射程超過1萬公里,飛行速度快,并能作變軌機動飛行,具有很強的突防能力。

  性能參數

  總重:47.2噸

  全長:22.7米

  直徑:1.95米

  裝藥類型:4顆55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10枚分導式多彈頭

  最大射程:11500公里

  最大速度:13馬赫

  圓概率誤差:200米

  制導系統:慣性導航、格洛納斯系統

  SS-18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SS-18導彈(北約稱為“撒旦”)是兩級液體燃料慣性制導的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從1979年開始裝備部隊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共發(fā)展了6種型號。早期型號(I II III型)的SS-18導彈攜帶當量為1800-2500萬噸的單彈頭,在1983-1984年間被攜帶10個分導式多彈頭的SS-18 IV型導彈取代。SS-18 IV型導彈從1980年開始部署,到1984年俄羅斯共有308枚SS-18 IV型導彈。1988年之后,SS-18 IV型導彈部分被SS-18 V型導彈代替。

  性能

  SS-18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現役導彈,也是 俄羅斯導彈技術的換代之作,因此其具備了很多第四代戰(zhàn)略導彈的技術和戰(zhàn)略思想特點。

  設計威力大:

  SS-18本身就是為打擊發(fā)射井等加固目標而設計的,因此一開始就將大威力作為目標。在導彈設計中,注重了導彈的巨大推力,其有效載荷接近9噸,這一能力即使是今天的運載火箭也少有能及。巨大的推力使其可以攜帶更大、更多的核彈頭,SS-18單彈頭威力甚至曾達到2 000萬~2 500萬噸TNT當量,而美國投在 廣島的原子彈威力也只不過2萬噸,相當于1000多個廣島 原子彈。其多彈頭型導彈可以攜帶10個500千噸當量子彈頭,而美國1986年才服役的“和平衛(wèi)士”導彈攜帶的是10個475千噸當量的子彈頭,現在唯一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民兵”3攜帶的是3個335千噸當量子彈頭。單從威力上看,能和它相比的只有其前身SS-9,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很可能會成為絕無僅有的導彈“巨無霸”。

  打擊效率高:

  美國“和平衛(wèi)士”導彈退役后,SS-18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有10個分導式彈頭的陸基彈道導彈。分導式彈頭與集束式彈頭的無法自主打擊目標不同,能夠分別打擊各自的目標,也就是說以1當10,1枚導彈可完成10枚導彈的打擊任務。而且,SS-18在發(fā)展到IV型時,其精度已經達到350米以內,而同期的“民兵”3導彈的精度在370米以上。作為核武器,SS-18的打擊精度在今天仍不落后,這使其具有很強的打擊硬目標的能力,被認為是良好的第一次打擊武器。此外,由于該導彈子彈頭多,可以很容易飽和攻擊敵人的 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因此最終在敵人陣地上空幸存的彈頭比例也會較高。據美國防務專家估計,如果蘇聯對美國發(fā)動第一次打擊,用部署的SS-18就足以摧毀美國65%~80%陸基洲際導彈發(fā)射井(兩個核彈頭打擊一個地下井),而且還能保留1 000枚SS-18導彈彈頭來打擊美其它目標。因此其較高的精度加上分導式的彈頭,使它成為了今天打擊效率最高的導彈之一

  抗打擊能力強:

  SS-18在陣地建設中非常重視抗核打擊能力。蘇聯從1974年開始將SS-18部署在升級的SS-9的掩體中。由于SS-9采用熱發(fā)射,發(fā)射井下面和周圍都建有排煙道,這大大降低了發(fā)射井抗壓強度。而SS-18采用類似潛射導彈的地下井冷發(fā)射,因此將排煙道的空間澆鑄上了水泥,縮小了發(fā)射井的直徑,顯著提高了發(fā)射井的抗壓強度。SS-18的發(fā)射井筒深39米,直徑5.9米。這些發(fā)射井在80年代初期再度改良,已可承受每平方厘米365千克以上的壓力。同期美國“民兵”導彈發(fā)射井的抗壓強度只有每平方厘米175千克。此外,為抗近距離核爆打擊,SS-18的彈上和陣地電子設備都經過抗核爆電磁脈沖加固,使其具有很強的反擊作戰(zhàn)能力。

  導彈射程遠:

  推力大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保證了導彈較大的射程。為了擴大導彈射程,SS-18在設計中主要采用兩項新技術。一是采用冷發(fā)射。SS-18裝在玻璃鋼制成的運輸-發(fā)射筒中,然后再部署在發(fā)射井內。導彈發(fā)射時由安裝在運輸-發(fā)射筒底部的燃氣發(fā)生器將導彈推出發(fā)射筒,一級主發(fā)動機在導彈出井后點火起動。這使導彈不需要耗費自身的燃料而渡過了最費燃料的 起飛階段。二是導彈采用了燃料耗盡關機技術,充分應用了所帶燃料,提高了燃料使用效率。此外,運輸-發(fā)射筒冷發(fā)射技術還減少了日常對導彈的維護。

  內部結構緊湊:

  從外形上看,SS-18無疑是龐然大物,但與其巨大的推力相比其內部結構仍然緊湊嚴密。一是導彈一級的4個發(fā)動機為整體的總成系統;二是將二級火箭發(fā)動機完全浸入推進劑箱,使之融為一體;三是首次采用了級間氣體分離技術(推進劑貯箱化學增壓技術),從推進劑貯箱釋放出增壓氣體使分離的級減速(將燃燒劑噴入氧化劑箱或者將氧化劑噴入燃燒劑箱燃燒),這樣就可以不必采用專門的制動發(fā)動機,并且簡化了 增壓系統設備。這些措施使SS-18在保持與SS-9同樣的外形尺寸情況下,起飛重量由183噸增加到209.6噸,投射重量由5.8噸增加到8.8噸。

  發(fā)展?jié)摿薮螅?/p>

  由于SS-18在戰(zhàn)略任務上主要是替代SS-9,而SS-9原來就設計有軌道導彈型,因此SS-18在設計上也留有一定的太空運載工具的改造余地,而從歷史上看,太空運載 火箭和導彈的通用設計也正是“南方”設計局的拿手好戲。為此“南方”設計局在SS-18設計方案中保留了許多改造空間和接口,這為以后的運載火箭改進奠定了基礎,加上其本身具有的巨大推力,將是大推力運載火箭改造的良好對象。從目前 俄羅斯和 烏克蘭的改造情況來看,這一設計無疑是成功的。

  SS-11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SS-11洲際彈道導彈于1966年開始服役,并發(fā)展成三種型式。本型導彈較義勇兵導彈稍長但寬厚許多,因此可攜行一較大型的彈頭。它的兩節(jié)推進火箭均使用可儲存式液態(tài)燃料,第一節(jié)有四副平衡翼,1971年第一階段戰(zhàn)略武器限制協議談判中同意SS-11洲際彈道導彈可部署進970個掩體,包括66個新建的。

  簡介

  SS-11洲際導彈是前蘇聯研制的第三代洲際彈道導彈,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發(fā)展起來的?,F在仍在俄羅斯軍隊中服役。

  規(guī)格:長19米;寬2.44米。射程:(一型)6000海里(11000公里);(二型)7000海里(13000公里);(三型)5710海里(10600公里)

  發(fā)射重量:48000公斤

  投擲重量:(一型)998公斤;(二、三型)1134公斤。

  發(fā)射方式:二節(jié)推進;可儲存式液態(tài)燃料;溫射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一型)1枚100萬噸;(二型)1枚100萬噸;(三型)3枚25萬噸(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

  圓周公算偏差值:(一型)0.75海里(1400米);(二、三型)0.59海里(1100米)

  R-16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R-16洲際彈道導彈(俄語:Р-16;工程代號:8К64)蘇聯在冷戰(zhàn)時期研制的一種洲際彈道導彈。這種導彈的北約代號為SS-7“鞍工”(Saddler)。

  性能數據

  生產國家:蘇聯

  研制單位:OKB-586(南方設計局)

  GRAU代號:8K64;R-16U為8K64U

  北約代號:SS-7 鞍工

  首飛:1961年

  正式服役時間:1962年-1974年

  外形和質量參數:

  全長:攜帶重型核戰(zhàn)斗部:30.44~31米

  攜帶輕型核戰(zhàn)斗部:34.3米

  最大直徑:3米

  起飛質量:140600~141200千克

  不含推進劑質量:10600千克

  射程:攜帶8F17戰(zhàn)斗部:13000千米

  攜帶8F115戰(zhàn)斗部:11000千米

  攜帶8F116戰(zhàn)斗部:10500千米

  CEP:2700米

  發(fā)射準備時間:約20分鐘

  貯存期限:30天(加注推進劑后)

  發(fā)射方式:地面發(fā)射/地下井發(fā)射(僅R-16U)

  第一級:

  名稱:8S81(R-16U為8S81U)

  長度:14.5米(含級間段為16.8米)

  直徑:3米

  發(fā)動機:3臺RD-218

  推進劑:AK-27I(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姿態(tài)控制:1臺RD-68游動發(fā)動機

  第二級:

  名稱:8S82(R-16U為8S82U)

  長度:10.8米

  發(fā)動機:1臺RD-219

  推進劑:AK-27I(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姿態(tài)控制:1臺RD-69游動發(fā)動機

  戰(zhàn)斗部:

  戰(zhàn)斗部型號:8F17

  戰(zhàn)斗部質量:8F17:1475~1500千克

  8F115:2175千克

  8F116:2200千克

  核戰(zhàn)斗部當量:8F17:300萬噸TNT

 東風41速度是幾馬赫_東風41是幾倍超音速?

  8F115:500萬噸TNT

  8F116:600萬噸TNT

  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完全借鑒了“白楊”-M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研制經驗,具有突防能力強和圓概率誤差較小等特點。該導彈與“白楊”外形相似,只是射程略微降低,為10000公里?!安祭摺敝揠H彈道導彈仍然采用三級火箭助推,使用固體燃料作為推進劑。它是俄羅斯現在組成二次核打擊能力和核三位一體的組成部分。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隨著北風之神”級首艇“尤里多爾戈魯基”號于2013年于1月10日正式服役。

  性能特點

  “布拉瓦”戰(zhàn)略導彈是“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的潛射改進型?!安祭摺睗撋鋸椀缹棟撋鋵椡耆梃b了“白楊”-M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研制經驗,具有突防能力強和圓概率誤差較小等特點。該導彈與“白楊”外形相似,只是射程略微降低,為8000公里?!安祭摺睗撋鋸椀缹椧话憧梢詳y帶6枚分導式彈頭,據稱最多能夠攜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 “布拉瓦”仍然采用三級助推火箭,使用固體燃料作為推進劑。與液體燃料火箭導彈相比,“布拉瓦”導彈具有更長的待命時間,在接到發(fā)射命令后數分鐘之內便可以發(fā)射。新導彈的發(fā)射重量可能略低于“白楊”,“白楊”導彈的發(fā)射重量為47噸,估計“布拉瓦”的發(fā)射重量接近40噸。 但是,考慮到軍控條約的限制,當前發(fā)展的“布拉瓦”導彈的載荷為一枚55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為了能夠突破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俄羅斯在設計彈頭時采取了多項措施,如加裝防輻射及電磁干擾的防護罩,增加誘餌裝置等。另外,俄羅斯還為“布拉瓦”研制了分導式彈頭,一般可攜帶6枚,如果減少誘餌數量的話,攜帶分導式彈頭的數量可以超過6枚。“布拉瓦”導彈彈頭段安裝有PBV(post-boost vehicle)助推系統,由它負責控制投放彈頭,這些彈頭通過自帶的慣性導航系統和“格洛納斯”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定位。據俄方稱,彈頭的命中精度達到350米。

  SS-24洲際彈道導彈資料簡介

  RT-23彈道導彈是俄羅斯的一種洲際戰(zhàn)略彈道導彈。RT-23彈道導彈采用發(fā)射井布置和鐵路機動布置的方式,是世界上第一種以鐵路機動方式部署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也是世界上第一種以鐵道列車作為導彈系統的陸基彈道導彈系統,被世人稱為"導彈列車"”死亡列車“。2005年8月15日,俄羅斯戰(zhàn)略火箭兵司令索洛夫佐夫對外公開宣布,俄羅斯鐵路發(fā)射RT-23彈道導彈已在8月12日全部、永久性地被拆除。

  性能數據

  分彈頭數:10

  制導方式:慣性制導+星光修正

  有效載荷:4.05噸

  彈體總長:23.3米:23.4-23.8米:18.8-23.4米:23.3米

  彈頭長度:18.8米,19米:19米

  彈體直徑:2.4米

  起飛重量:104.5噸

  導彈射程:10,000公里:10,000 - 11,000公里:10,100 - 10,450公里

  圓概率誤差:500米:150-250米

  運載/發(fā)射方式:固定發(fā)射井:鐵路機動

  中美俄三國洲際彈道導彈到底戰(zhàn)力對比,誰的實力最強

  中國的東風-5B導彈經過加強和改進之后,可以大大增強中國的核打擊能力,甚至可以突破美國的反導系統,打到美國本土,暫時擱置美媒對我們的這種格外“關心”。我們中國的東風-5B戰(zhàn)力如何?

  東風-5B這個武器,1984年閱兵的時候出來過,9·3閱兵又出來了,美國就很關心這個導彈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怎么又拿出來閱兵了?改進了什么?在這個方面猜測比較多一些。這個東風-5B升級之后,有一個新技術叫做分導多彈頭技術,簡單地說就是我們1984年閱兵的那個東風-5,導彈是單彈頭,就是我的火箭一級、二級助推,甚至三級助推,推到一萬多公里之后,最后釋放的是一個彈頭,只能打一個目標,現在前邊可以給它裝好幾個彈頭了,具體幾個,我也不清楚,就是一個老母雞下了很多蛋,現在能打好幾個城市,作戰(zhàn)效能有很大提高。還有啥叫分導?分導就是分別制導的意思,舉個例子假如它上邊帶了5個分導彈頭,每一個分導彈頭具備什么能力?自己去找分配給它要打的那個城市。舉個例子現在在中心這個地方給它分開了,分開以后,有的要跑到幾百公里以外,去找自己要打的那個城市,有的可能跑幾十公里就到了目的地了,有的可能還要跑1000公里,這個過程都是自己去智能化制導,通過末端的雷達去找自己要找的目標。如果說碰到對方攔截,它可以通過機動彈道進行規(guī)避,這就高智能化了,東風41速度是幾馬赫你攔截不讓我走,我走那別的路,這些都是現在的一些新技術,我不知道我們采納了沒有。

  分導彈頭最少也應該是3個,否則就不應該叫分導彈頭,現在我知道的最多的是15個彈頭,我們中國的東風-5B到底是多少個,我不知道,這是絕密,但是我個人認為它是在3個到15個之間。分導彈頭數量的多少,依據它發(fā)動機推力的大小和它射程的遠近,彈頭越多,重量越重,發(fā)射射程越短,對發(fā)動機的壓力推力就要求越高。還有就是說你提前設定它有多少分彈頭,和你末端分導的能力有關系,分離出3枚導彈和分離出15枚導彈,所需的技術是不一樣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你即便是分離出15枚分導彈頭來,也不是都要用來打仗的,這15枚里頭說不定有5枚是誘餌彈頭,就是它是故意讓你攔截,引誘你去攔截,然后讓那個真的彈頭去突防。有點像咱們打籃球似的,對不對?有人掩護有人突防一樣

  世界上一些先進的國家,像美俄,它們的戰(zhàn)略導彈水平是怎么樣的?從技術上來講,美國和俄羅斯差不多,因為這是牽涉到航天技術,它們的航天技術水平差不多,美國可能在這方面強一點,但是俄羅斯可能在發(fā)動機方面會好一些,美國到現在還用俄羅斯的發(fā)動機,所以說它們兩個都差不多。

  在海上方面,美國會強一點,海上美國是使用俄亥俄級投放它的三叉戟D5型導彈的,這個導彈可以發(fā)射11000公里,躲在自己的港口里頭,用核潛艇發(fā)射的彈道導彈,可以擊中世界上任何一塊陸地,這個就比較牛了,潛艇不用出海,相對來說也比較安全,然后它的胳膊又長,可以打到世界各地,這是它的一個優(yōu)勢。然后我射程遠,精度高,末端可以分導出幾個甚至十幾個分導彈頭,每個分導彈大約至少得15萬噸以上,每個分導彈頭的威力都是扔到廣島、長崎那個核武器的十幾倍,所以說這個是相當厲害的。俄羅斯這種潛射導彈也是,像圓錘這個導彈也是不錯的。

  陸基的機動導彈,俄羅斯白楊M會好一些,俄羅斯的白楊M相對來講最大一個特點就是車輛陸地機動,發(fā)射的時候車停下來,發(fā)射完了趕緊跑,你也找不著它,因為俄羅斯像西伯利亞這一帶森林比較多,所以在這里頭穿行的話,美國也很難發(fā)現它。再就是俄羅斯白楊M這個導彈的一個特點就是彈道機動,整個大導彈我可以彈道機動,然后分導,末端分導之后,小彈頭還可以機動,所以這讓美國很傷腦筋,彈道機動技術是俄羅斯的特長,美國機動不了,美國的導彈,分導之后,到了俄羅斯上空,我就五個彈頭,這個打莫斯科,那個打圣彼得堡,都按程序分好了,但俄羅斯這個末端可以再機動的。

  美國有些個導彈有點老了,所以現在也挺著急,不過老了之后又不想退役,退役之后數量就少了,俄羅斯又沒有削減這些裝備,所以它自己也不愿意削減,現在雙方處于一個較勁的狀態(tài)。總之它們是彼此各有所長,說完了這些大國,回到我們中國戰(zhàn)略核武器的發(fā)展上,我們不搞那花里胡哨的東西,我們是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東風-5B雖然有很多缺點,但是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改進它的遠射程和末端分導,這個分導技術如果東風-5B改成了,很快就會用到其他導彈上去,這叫技術轉移。所以說我們就是一方面堅持少而精,核常兼?zhèn)?,然后在傳統的這樣的技術基礎上,盡量做到成熟化,綜合集成慢慢來。

  更多的優(yōu)質軍事文章,可以關注我的軍事公眾號:覃小懶講軍事(qinxiaolanjjs),您可以看到你看不到的軍事好文章哦。

  本文為軍品閱讀的原創(chuàng)內容,不經授權,請勿轉載。

評論列表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

發(fā)表評論

真誠期待與您的合作

獲取報價·了解更多業(yè)務·7*24小時專業(yè)服務

聯系我們